结肠癌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,多发生于直肠与结肠的交界处,因此经常与直肠癌被统称为结直肠癌。结肠癌会向多个内脏器官、组织侵犯,对患者身体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。结肠癌致死几率较高,如果能够在早期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,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。
病因
结肠癌具体病因尚不明确,但经过多年的研究,可能是内在因素和外界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显示,大多数结肠癌来自腺瘤癌变。
主要病因:结肠癌病因虽未明确,但其相关的高危因素逐渐被认识,比如腺瘤性息肉、炎症性肠病、家族史等。结肠既往有病变,研究表明慢性结肠炎患者,发生结肠癌的概率高于正常人。其发病年龄越小,病程越长。此外,饮食上摄入过多脂肪蛋白质、缺乏膳食纤维、年龄、肥胖、人种、吸烟等均会增加结肠癌发病率。遗传易感性在结肠癌的发病中也具有重要地位,如遗传性非息肉性结肠癌的错配修复基因突变携带者的家族成员,应视为结肠癌的高危人群。有些病如家族性肠息肉病,已被公认为癌前期病变;结肠腺瘤、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结肠血吸虫病肉芽肿,与结肠癌的发生有较密切的关系。运动量少、精神、心理、社会因素等也会导致结肠癌的发生。
疾病分类
大体分型:
溃疡型:多见,占50%以上。肿瘤形成深达或贯穿肌层之溃疡,形状为圆形或卵圆形,中心凹陷,边缘凸起,向肠壁深层生长并向周围浸润。早期即可有溃疡,易出血,此型分化程度较低,转移较早。
隆起型:肿瘤的主体向肠腔内突出,肿块增大时表面可产生溃疡,向周围浸润少,预后较好。
浸润型:癌肿沿肠壁各层弥漫浸润,使局部肠壁增厚、肠腔狭窄,但表面常无明显溃疡或隆起。此型分化程度低,转移早而预后差。
组织学分类
腺癌:主要为管状腺癌和乳头状腺癌,占75%~85%,其次为黏液腺癌,占10%~20%。腺鳞癌:亦称腺棘细胞癌,肿瘤由腺癌细胞和鳞癌细胞构成,其分化多为中分化至低分化。腺鳞癌较少见,主要位于直肠下段和肛肠。
未分化癌:癌细胞弥漫呈片或呈团状,不形成腺管状结构,细胞排列无规律,癌细胞较小,形态较一致,预后差。
好发人群
有结肠癌家族史的人群:结肠癌具有遗传特性,有部分结肠癌直接受遗传基因影响,有部分结肠癌具有家族倾向性。
中年酗酒的人群:酒精会对人体产生多种损伤,如果中年人长期酗酒、暴饮暴食,患有结肠癌的概率比正常人高很多。
诱发因素
精神因素:长期精神压抑也为结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。
化学致癌物质:亚硝胺类致癌性较强,是引起结肠癌的化学致癌物质。在变质的蔬菜及食品中含量较高,能引起消化系统、肾脏等多种器官肿瘤。含有这类化学的食品有很多,亚硝酸盐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。很多食物中都含有亚硝酸盐,包括鱼类、蛋类、火腿肠、咸菜、腐乳、蜡肉、榨菜。蔬菜、肉类以及豆类等。、
寄生虫:患有血吸虫病也为结肠癌诱因。
症状
由于癌肿病理类型和部位的不同,临床表现也有区别。一般右半结肠肠腔大,右侧结肠癌隆起型多见,易坏死、出血及感染,因此以腹痛、腹部肿块和全身症状为主;降结肠肠腔小,左侧结肠癌浸润型多见,易引起肠腔狭窄梗阻。因此,以梗阻症状、排便习惯与便性状改变等症状为主。
典型症状:结肠癌早期常无特殊症状,发展后主要有下列症状:
排便习惯与粪便性状的改变:常为最早出现的症状,多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加、腹泻、便秘、粪便中带血、脓液或黏液。
腹痛:常为定位不确切的持续性隐痛,或仅为腹部不适或腹胀感,出现肠梗阻时则腹痛加重或为阵发性绞痛。
腹部肿块:多为瘤体本身,有时可能为梗阻近侧肠腔内的积粪。肿块大多坚硬,呈结节状。如为横结肠和乙状结肠癌可有一定活动度,如癌肿穿透并发感染,肿块固定,且可有明显压痛。
肠梗阻症状:一般属结肠癌的中晚期症状,多表现为慢性低位不完全肠梗阻,主要表现是腹胀和便秘,腹部胀痛或阵发性绞痛。当发生完全梗阻时,症状加剧,左侧结肠癌有时可以急性完全性结肠梗阻为首发症状。
全身症状:由于慢性失血、癌肿溃烂、感染、毒素吸收等,病人可出现贫血、消瘦、乏力、低热等。病程晚期可出现肝大、黄疸、水肿、腹水、直肠前凹肿块、锁骨上淋巴结肿大及恶病质等。
伴随症状:
肿瘤局部浸润症状:当结肠癌侵犯周围组织或器官时,可表现为餐后腹泻、粪便中有尚未消化的食物等。
肿瘤转移症状:结肠癌通过血行转移至肝脏、肺、骨等部位,导致肝功能受损、头晕头痛等。如果癌细胞广泛播散在腹膜,可出现腹水症状。若种植转移灶压迫肠管导致肠梗阻,多表现为腹痛、呕吐、腹胀、排气等症状。
其他症状:结肠癌发生腹腔转移,会诱发一系列症状,根据侵犯的组织不同,临床表现也有一定区别,常见肝区疼痛、骨骼疼痛、咳嗽、呼吸困难等症状。
并发症
贫血:结肠癌患者长期营养不良,且有大量微量元素、矿物质元素流失,会导致贫血产生。
肠穿孔:癌组织侵透肠壁,会导致近端肠管穿孔。
骶骨疼痛:腹腔肿瘤会对膀胱、阴道壁或周围神经侵犯,导致骶骨疼痛,这种症状大多在癌症晚期出现。
肠梗阻:较常见,一般为完全性肠梗阻等。
吻合口漏:属于较严重并发症。
出血:情况较严重,甚至危及生命。
其他并发症:还可出现输尿管损伤、腹内疝等。
需要的检查
结肠镜:结肠镜对一系列结肠癌的诊断都有重要意义,通过这种检查可以清晰的观察到结肠内部情况,还可以确定肿瘤的部位、大小,初步判断浸润范围。在结肠镜检查过程中可以直接取样,然后通过病理分析确诊。
CT结肠成像:CT结肠成像主要用于了解肿瘤浸润及转移情况,有助于临床分期,可以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理论支撑。
肿瘤标志物检查:肿瘤标志物检查可辅助早期癌症的诊断,通过对癌胚抗原的测定,在推测预后、复发概率上有较为理想的应用。
PET-CT:当怀疑为转移的结肠癌,或术后怀疑出现癌症的复发或转移,可应用PET-CT来评估是否出现结肠癌转移的情况。
MRI检查:MRI检查包括平扫MRI和增强MRI,当怀疑结肠癌出现肝转移时,可行MRI检查进行判断。
气钡双重对比造影:通过该检查可观察肠内轮廓、形态以及黏膜情况,可发现早期黏膜浅表病变,并直观了解病变的位置及大小。
实验室检查
大便隐血试验:为结肠癌的初筛手段。可提示早期结肠癌、消化道出血等。
肿瘤标志物检查:癌胚抗原(CEA)及CA19-9,可用于术后判断预后和复发。
诊断标准
结肠癌早期症状多不明显,易被忽视。凡40岁以上有以下任一表现者应列为高危人群,如Ⅰ级亲属有结直肠癌史者、有癌症史或肠道腺瘤或息肉史、大便隐血试验阳性者。对高危人群,推荐行结肠镜检查,镜下发现病灶取病理活检不难明确诊断。
X线钡剂灌肠或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检查,可见肠腔内肿块、管腔狭窄或龛影,对诊断结肠癌有很大的价值。超声和CT检查对了解腹部肿块和肿大淋巴结及肝内有无转移等均有帮助。
血清癌胚抗原(CEA)和糖类抗原19-9(CA19-9)分别在约45%和30%的结肠癌病人中升高,对结肠癌的特异性诊断意义不大,可用于术后判断预后和复发。
多种分子标志物应用于粪便DNA检查,以早期筛查结直肠癌正在逐渐推广。
治疗
结肠癌的治疗原则是通过一般治疗调理身体、控制癌症发展进程,在合适的时期介入手术治疗,然后根据个人情况完善后续放射性治疗、化学药物治疗消灭残余癌细胞。部分身体无法承受手术的患者,可以尝试靶向药物治疗或其他治疗。
一般治疗
结肠癌患者的一般治疗多需要注意营养支持,绝大多数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食欲不振、消化系统严重受损,进而导致不能正常饮食,会出现营养缺乏等症状。此时,应注意营养性物质的摄入,可进食相对容易消化的流质、半流质饮食,避免进食容易引起胀气的食物,如牛奶等。
手术治疗
结肠癌根治性手术:要求整块切除,肿瘤及其远、近两端10cm以上的肠管,并包括系膜和区域淋巴结。常用术式包括:
右半结肠切除术:适用于盲肠、升结肠、结肠肝曲的癌肿。切除范围包括右半横结肠以近及回肠末段和相应系膜、胃第6组淋巴结,回肠与横结肠端端或端侧吻合。
横结肠切除术:适用于横结肠癌,切除包括肝曲或脾曲的整个横结肠、大网膜及其相应系膜及胃第6组淋巴结,行升结肠和降结肠端端吻合。
左半结肠切除术:适用于结肠脾曲和降结肠癌,切除范围包括横结肠左半以远及部分或全部乙状结肠,然后做结肠间或结肠与直肠端端吻合术。
乙状结肠切除术:适用于乙状结肠癌。
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的手术:应当在进行胃肠减压、纠正水和电解质紊乱以及酸碱失衡等适当的准备后,早期施行手术。右侧结肠癌做右半结肠切除一期回肠结肠吻合术。如癌肿不能切除,可行回肠横结肠侧侧吻合。左侧结肠癌并发急性梗阻时,可置入支架缓解梗阻,限期行根治性手术。若开腹手术见粪便较,多可行术中灌洗后予以吻合。若肠管扩张、水肿明显,可行近端造口、远端封闭,将封闭的断端固定在造口周围并做好记录,以便在回纳造口时容易寻找。如肿物不能切除,可在梗阻部位的近侧作横结肠造口。术后行辅助治疗,待肿瘤缩小降期后,再评估能否行二期根治性切除。
化学药物治疗
利用肿瘤细胞对化学药品的高敏感性,选择性杀灭肿瘤。给药途径有全身静脉给药、术后腹腔热灌注化疗等。结肠癌的化疗以氟尿嘧啶为基础用药,以全身静脉化疗为主。
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
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是一种较新的治疗方式,常用药物为帕博利珠单抗。这种治疗方式可以激发人体免疫能力,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。
|